守护校园健康,科学防控流感——高校师生防控指南
流行性感冒(简称“流感”)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传染性强、传播速度快。高校作为师生密集的场所,教室、宿舍、食堂、图书馆等均为病毒传播的高风险区域。一旦发生聚集性疫情,不仅干扰正常教学秩序,更威胁师生健康。掌握科学的防控知识,从日常细节做起,是保护自己、也保护他人的关键。
一、把握关键时期,提前筑牢防线
高校流感防控应结合学期节点与季节特点,重点防范以下几个高发期:
9–10月开学季:人员跨地区流动,易形成“返校传播链”。
✅ 返校前自觉监测体温,如有发热、咳嗽等症状,暂缓返校并及时上报;

✅ 返校一周内减少聚集,避免大规模社团招新、军训汇演等活动;
✅ 建议宿舍常备含氯消毒液,新生入住前做好清洁与通风。
11月–次年3月冬春季/备考季:低温密闭环境加剧传播风险。
✅ 教室、图书馆应定时开窗通风,每次不少于20分钟;
✅ 期中复习避免熬夜通宵,保持免疫力;
✅ 鼓励线上线下结合授课,减少大规模集中补课。
4–5月毕业季:答辩、典礼、聚餐等活动密集。
✅ 答辩可分批次、小范围进行,佩戴口罩;
✅ 毕业典礼尽量安排在户外,控制人数与座位间距;
✅ 聚餐选通风良好场所,避免拼桌与近距离交流。
二、日常场景防护,细节决定健康
围绕课堂、宿舍、食堂、图书馆等高频场景,做到“精准防护”:
课堂与实验室
咳嗽、打喷嚏时用肘部或纸巾遮挡,不直面他人;

避免近距离交谈,实验仪器使用前后请用酒精湿巾擦拭;
·宿舍制定“卫生公约”:每日通风3次,每次30分钟;
·减少跨宿舍聚集,如有室友发热,协助其佩戴口罩并上报;
·食堂错峰就餐,取餐戴口罩,就餐隔位坐,餐前餐后要洗手。

图书馆与校医院
·选靠窗、通风好的座位,公共设备使用后及时消毒;
·学习期间定时起身透气,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空间;

·如出现发热、咽痛等症状,请立即佩戴口罩前往校医院,主动说明近期行程。
三、主动接种疫苗,共筑免疫屏障
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。部分师生因“时间冲突”“认知误区”等未能及时接种,建议:
· 了解校医院或社区卫生中心提供的接种服务,合理安排时间;
· 疫苗通常在流行季前(9–10月)接种效果最佳;
· 接种疫苗不仅保护自己,也保护身边人群,共筑校园免疫防线。

预防流感,人人有责
让我们从每一个细节做起,戴口罩、勤通风、勤洗手、打疫苗,共同守护健康、有序的校园环境!
来源:临床医学院教学科研办 作者:姚娇 编辑:阿卜力米提·阿卜力克木 初审:阿卜力米提·阿卜力克木 终审:李中凯